- 五苦
- The five forms of suffering:I.(1) Birth, age, sickness, death;(2) parting with those loved;(3) meeting with the hated or disliked;(4) inability to obtain the desired;(5) the five skandha sufferings, mental and physical.II.Birth, age, sickness, death, and the shackles (for criminals).III.The sufferings of the hells, and as hungry ghosts, animals, asuras, and human beings.* * *五苦指五種苦惱, 而經論所載諸多異說, 如《五苦章句經》所舉的五趣之苦, 為: 諸天苦, 一切天人皆受生老病死之苦, 并依先世之業而定壽命長短。 二、 人道苦, 由奴婢下使至帝王轉輪聖王, 皆受生老病死、 饑渴寒熱等無量百千種之苦。 三、 畜生苦, 禽獸虫魚等類皆受饑渴寒熱、 供人取食、 相互啖食等萬般之苦。 四、 餓鬼苦, 餓鬼身長一由旬, 而咽細如鍼孔, 其喉中噴火, 不得飲食。 五、 地獄苦, 地獄有鐵城鑊湯、 劍樹刀山等八寒八熱之苦。 《瑜伽師地論》卷四十四載, 就苦的自體列舉五種, 即逼迫苦、 眾具匱乏苦、 界不平等苦、 所愛變壞苦、 三界煩惱品粗重苦等五苦。 《大明三藏法數》卷二十四所舉的五苦, 為: 一、 生老病死苦, 二、 愛別離苦, 三、 怨憎會苦, 四、 求不得苦, 四、 五陰盛苦。* * *﹝出析玄記﹞ 〔一、 生老病死苦〕, 謂眾生初受生時, 在母腹中窄隘不淨, 及出胎時, 冷風觸身, 如被物刺; 至於衰老, 氣力羸劣, 動止不寧; 復有疾痛, 寒熱所惱; 至於命終, 四大分離, 神識飄散。 此等因緣, 悉皆是苦, 是為生老病死苦。 (四大者, 地大、 水大、 火大、 風大也。 ) 〔二、 愛別離苦〕, 謂常所親愛之人, 乖違離散, 不得共處, 是為愛別離苦。 〔三、 怨憎會苦〕, 謂常所憎惡之人, 欲其遠離, 而反共聚, 是為怨憎會苦。 〔四、 求不得苦〕, 謂於世間色聲之境, 及一切利養, 種種可愛樂者, 心欲而不能得, 是為求不得苦。 〔五、 五陰盛苦〕, 五陰者, 色受想行識也。 陰即蓋覆之義, 謂能蓋覆真性, 不令顯發也。 盛即盛大之義, 謂前諸苦, 皆是五陰之所聚集, 是為五陰盛苦。* * *生老病死苦(人生必經的四大過程)、 愛別離苦(與所愛者離別之苦)、 怨憎會苦(常與憎惡者會合之苦)、 求不得苦(不得所求之苦)、 五陰盛苦(吾人五陰合成的身體受熾盛的痛苦)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